12月25日,受教育部教材局委托,WilliamHill官方网站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承办的“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研讨会(第八场)在线上举办。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新华网、澎湃新闻等媒体的业界专家参会,就“中国新闻学”教材如何更好总结当前业界实践经验、业界人才需求及对“中国新闻学”教材的编写要求、教材建设方式与步骤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会议由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张大伟教授主持。
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黄传芳认为教材建设要围绕“三个”总体原则:一要以中国特色为基础,建立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二要以时代发展为视角,加大对党领导下的中国新闻史内容的书写;三要以融会贯通为宗旨,充分考量多元媒介背景,开展教学工作;四要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于广电媒体类教材,应着重三个“强调”:一是强调视频已经日渐成为传播的主要形式,加大视觉化内容教学;二是强调5G、大数据等技术,视频将呈现的“七化”(碎片化、泛在化、清晰化、沉浸化、立体化、产品化、智能化)趋势;三是强调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从国际传播方面讲,一要加强对新形势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认识;二要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三是以“硬”“软”“融”三种能力为标准,培养敢讲、能讲、会讲的国际传播人才。他建议要加大案例研究;课件形式要多样;要打破边界、多元培养,增加实践,重视技能,创新办学方式。此外,他还就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闻教育,以及业界与学界如何更好地进行案例教学的交流合作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人民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唐胜宏从业界对新闻人才的现实需求着眼,认为新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六种素养及能力。一是理论素养,二是政治素养,三是文字素养,四是逻辑素养,五是思维方式,六是传播技能。此外,关于“中国新闻学”教材编写,她围绕四个方面提出了意见,主要包括:要有中国自信,彰显中国气派;吸收业界的实践经验,特别要重视案例教学;吸收业界专家共同参与教材编写;注重数字化形式,实现可视化。
新华网总编助理刘洪从多年驻外工作和新媒体从业经验出发,指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具有知识视野开阔和实操能力欠缺的双重特点。据此,他提出培养新闻传播卓越人才需要把握四个方面:一要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着力提高以新闻标题和互动内容为主的内容生产能力;二要注重培养对外传播能力,在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三要着力提升危机应对意识,探索新媒体舆论形成规律;四要坚持“内容为王”,以原创能力为中心,全方位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综合素养。“中国新闻学”教材的编写需要把握新媒介发展规律,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主任办公会议成员、高级编辑孙树凤指出,当前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新闻工作对内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外要增强国际话语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新闻学教材必须坚持创新,回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必须用新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来指导新闻实践。对于新闻教学的错误理念和错误认识,应给予批驳。“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应进一步总结新闻理论创新实践经验,把握主流舆论,推进融合发展,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新闻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应用类教材建设,多采用案例教学。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社会合作部主任伍劲松结合对刚入职毕业生的访谈认为,目前新闻学教材存在臃肿、脱节和过时三个问题。对此,“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可以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减少不同科目之间的同质化内容,实现教材“减负”;二是教材内容要充分发挥教研室或教研部门的作用,积极进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三是在教材编写和使用之前应该做一些充分的调研,让本科生与研究生参与进来,让有经验的国内外业界人员参与进来。另外,伍劲松建议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四年时间可以学习两年,实践两年”,同时要多把高校老师派到媒体里面去,可以让老师到一线去担任普通记者,担任值班主任,或者总编、主编等角色,让教师对业界实践有充分了解。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总裁、澎湃新闻网总编辑刘永钢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提出了七点建议。第一,必须旗帜鲜明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马新观”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第二,要充分反映当下媒体融合实践,特别是传播技术、传媒格局的深刻变化。第三,要强化对于媒介素养的教育和引领。第四,要加强全媒体技能的教学和实践。第五,要把新闻人才培养、新闻学教育、新闻学教材编写置于全球传播的语境之中。第六,要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脱节问题,直面宣传与管理的现实问题。第七,要有开放的思维和“开门”编教材的方式方法。
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米博华教授在研讨会结束时对业界领导和老师的参会表示感谢,并表达了自己的两点感受。一是各位奋战在新闻一线的与会专家都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能够将自己的具体工作与国家治理和长治久安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联系起来,从党和国家的全局来审视“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各位业界专家更为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为解决教材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学”与“用”脱节等问题提出了宝贵建议,对于高校优秀新闻人才的培养与走向工作岗位大有裨益。他表示,教材基地将认真吸收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推动教材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