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受教育部教材局委托,WilliamHill官方网站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承办的“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研讨会(第五场)在线上举办。来自全国知名新闻院校及研究机构以广告、广电、时尚传播专业为主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会,就“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的可行性、建设方式与步骤,以及教材建设推荐名单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会议由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陈培爱教授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丁俊杰教授指出,中国教育非常依赖于教材,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直接决定学生的知识结构,教材建设在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地位。第一,必须遵循教材规律研究编写教材。教材编写不能泛政治化,更不能降低学术、学科和知识水准。第二,教材必须与学科体系、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培养体系密切联系。第三,应该有担当和使命。第四,牢牢把握新时代这个关键点。第五,要把学术类教材和常识类教材并举。第六,要对系列教材有科学全面认识。在教材建设方式上:第一,对专业教材进行详细调研,调研应以学生为主。第二,详细解读国家对相关专业课程的要求和导向。第三,充分了解教材对应课程安排的教学时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第四,充分了解各级学校的特点。第五,邀请业内和相关高校负责人召开小规模的专业学科研讨会,了解当下的培养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厦门理工学院副校长赵振祥教授重点论及时尚传播专业的教材建设。他认为应予重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充分理解新闻传播学科设置时尚传播专业之缘起,一则时尚传播和媒介技术进步关联密切,二则时尚即传播,没有不为传播的时尚,三则媒介是社会感知时尚的皮肤,“无传播不时尚”“无时尚难以传播”,即所有的时尚生活方式、时尚的思想文化,只有关联时尚传播才会获得传播力量。第二个问题是充分理解时尚传播专业的纵深度,一方面时尚传播涉及领域广,另一方面时尚的影响广泛。时尚传播专业的教材建设任重道远,目前需要补足三点:一是理论建构,二是社会拓展,三是文化意识。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雷跃捷教授认为,新闻传播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支撑学科,新闻传播学教材建设意义重大。“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的成功需以厘清两个问题为前提。一是“中国新闻学”教材与“马工程”新闻传播学教材两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中国新闻学”教材的涵盖范围,尤其是当“中国新闻学”统摄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二级学科时,需要进行学理性论证,才能推动“中国新闻学”对多个二级学科的有机统合。此外,他还强调“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规划需要将机制体制、建设目标、方法途径、教材使用等诸多方面一并考量,才能激发编者的热情,产出精品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倪宁教授认为,“中国新闻学”是一个大新闻概念,包括了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中所有二级学科教材建设所面临的任务。在当前战略转型期,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传播业态及新闻传播人才需求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材未能适应新时代的社会特征与技术发展,出现老化现象。因此,教材建设应把主干课程、核心课程、基础课程、理论课程等的教材修订当作紧迫任务。在修订过程中要有互联网思维,要有跨学科意识,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新技术环境下出现的新课程,也要注意推进新教材建设,重视对师生的需求调查与使用反馈,保证上下游畅通,做到“三位一体”。教材编写要在百家争鸣基础上形成共识,不搞百花齐放,避免学生无所适从。可以引入招标等竞争机制,通过跨校合作形式把教材编写好。教材的形式也应多样化,做好教材与辅导材料等形式的结合,建设立体教材。同时,要健全和提升教材编写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激励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黄升民教授强调,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产业指向。新闻传播教材建设应该强调实践性、产业性和传播技术。中国新闻传播学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识生产体系老化,严重脱离新闻实践和传播产业,变成学术圈内的自说自话。一方面产业的进步跟不上,另一方面实践实验手段跟进速度较慢。教材建设应该把一线的思想和方法引进教材,强化实验室、数据库和跨学科建设。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叶明睿教授指出,基于本土国情,技术发展,高等教育自身变化和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经验四个方面的现实特点,教材建设需要注重以下方面:一是分类建设,强调精准化和因材施教;二是开发电子教材,以配合学生学习习惯的变化;三是教材应适配大众化、碎片化的高等教育新趋势;四是考虑高校教师写作积极性问题;五是教材建设需有延续性。在教材推荐名单方面,叶明睿教授建议增设意识形态强的教材、面向国外人才培养的教材,并需要前瞻性地布局职业本科教育教材。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陆绍阳教授首先肯定了教材建设的重要性,认为教材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进行研究的一条路径,也是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一定要以专业性、基础性和前沿性为目标,才有可能编写出一本好教材,才有可能展现出不断再版的生命力。同时,应该允许更多的出版社共同参与,以更开放和包容的体系,促进教材出版社之间的良性竞争,提升出版社编辑人员的服务质量和专业素养,以推出高质量的“中国新闻学”教材。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张红军教授重点围绕“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的现状和方法路径展开讨论。他认为,当前教材建设主要存在四个突出问题:自主创新性缺乏、编写规范性不足、修订及时性欠缺和教材形式单一。因此,“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应当强化顶层设计,确定和组织编写核心教材;规范课程标准,分层分级拓展各类教材,建立切实可行的教材评估指标;加强教材理论创新,积极吸收有关国家战略、媒介发展的前沿知识;深化社校合作,建设课程教学的智能服务平台,积极开发数字化、电子化、立体化教材。同时,教材编写,尤其是新媒体和实务类教材编写需要调动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因此,优化教材编写激励机制至关重要。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陈龙教授认为教材问题与学术问题相同,主要关涉两大问题:第一,教材的问题意识,目前新闻传播学教材普遍存在知识老化、庸俗政治学倾向和知识体系创新不足的问题。第二,教材编写的原则,包括方向应当明确、体现中国特色、吸收技术变革新成果、参与学科建设、反对庸俗政治学。教材编写应体现新文科建设的需要。对于拟重点建设教材,陈龙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张晓锋教授强调教材建设应关注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他提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既要体现国家立场、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也要充分结合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态势。张晓锋教授重点为“中国新闻学”教材的编纂与修订提出三点建议。其中,教材编纂需要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并重、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结合、严谨性和亲和性的贯通,教材修订则应做到不断优化教材结构、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不断拓展延伸模块。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严三九教授强调“中国新闻学”教材是实现国家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载体,并将“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重点问题总结为六个关键词。一是尊重规律,新闻传播教材建设要尊重学科发展、教育发展、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的总体规律;二是注重导向,“中国新闻学”教材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三是文化传承,教材要集中体现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和话语权;四是特色,区别于其他规划教材,形成创新特色;五是借鉴,积极借鉴西方先进经验和前沿技术成果,打造具有引领性的教材;六是数字化,紧跟媒介技术变革,从教材内容编写到表现形式全面实现数字化。
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张殿元教授从以下几方面给出了自己对于“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的想法:一是要从教材使用对象出发,了解所编写教材可能产生的影响力,强化编写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二是把握数字时代、网络时代赋予教材编写的新机遇,尽可能地将本土专家的原创性理论融入教材,编写出一套中体西用的教材。三是要学界、业界形成合力进行教材编写,在编写、互动过程中成就优秀产品。四是要避免教材庸俗化、泛政治化现象。五是重视出版社以及优秀编辑在教材编写中的重要作用。六是形成良好的教材编写氛围,提升教材在高校教师年终考核时的业绩占比。
陈培爱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学界与业界、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短期与长期的复杂关系。教材建设要置于新文科建设、大数据与视频技术融合以及“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展开。鉴于以往教材编写出版中存在的缺乏指导思想、脱离社会实践、基本知识老化等问题,“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要坚持高质量、厚基础、重融合、倡创新、增亮点的原则。要重点处理好顶天与立地的关系(顶层政策、价值观与师生需求)、体系与教材的关系(学科体系、专业体系与教材的关系)、重构与修订的关系(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教材重构或在原有基础上的补充修订)、中国特色与国际化的关系。具体而言,教材建设可根据任务的紧迫性,边建设边完善,先使用后规范,短长期目标统筹安排;根据不同专业情况,探索教材形态的多样化,兼容并蓄,协同合作;编写专家的选择,可采取指定专家或招标方式确定;不同专业教材分清轻重缓急,稳步推进;同时,要认真对待高校教材建设积累的已有成果,处理好与历年国家规划统编教材和马工程教材的关系。陈培爱教授也结合广告学专业,对“中国新闻学”教材拟建设书目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执行院长、党委书记张涛甫教授在研讨会结束时首先对各位专家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他指出,“中国新闻学”教材的编写,任务繁重、挑战巨大,需要做到让三个主体满意:国家主体、学科主体以及学生主体。通过多场圆桌讨论,各位专家的高站位、深度思考以及丰富的经验给基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随着讨论的深入,共识越来越明确,将“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工作顺利推进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张涛甫教授表示,欢迎各位专家给教材基地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基地将努力完善其作为研究基地、智库、教材建设基地、数据库平台的几大功能,力争成为服务全国同行的广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