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受教育部教材局委托,WilliamHill官方网站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承办的“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研讨会(第四场)在线上举办。来自全国知名新闻院校及研究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会,就“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的可行性、建设方式与步骤,以及教材建设推荐名单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段鹏教授主持。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郭可教授在发言中主要就国际新闻传播系列教材建设发表建议。他提出,我国国际新闻传播教材体系缺乏系统性,大量的教材受欧美国家影响较大,未能很好地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实践。当前,国际新闻传播教材较为匮乏,不利于国际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建议可以优先将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相关教材纳入“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范围。在具体建设中,各新闻传播院校应该加强协作,共同努力,打造一批“中国新闻学”精品教材。此外,“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应该考虑案例库建设,将近年来体现我国国际传播实践的案例纳入其中,提升教材建设鲜活性。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韦路教授认为,“中国新闻学”教材直接关系着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构建,体现了我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对培养卓越的新闻人才起到决定性作用。“中国新闻学”教材应该以“更高标准、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加权威”为建设目标,针对史、论、方法和业务四个主要面向,采用自上而下的招标方式,集纳全国各新闻传播院校的知名学者进行编写,使得教材更成体系、更有逻辑。同时,可以依托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从编写团队、建设内容和教材形式三个方面构建教材审核标准,确保“中国新闻学”教材系统性、权威性、前沿性和可读性。
中国人民大学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刘海龙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与传统新闻业相比,当前的新闻生产实践已经大不相同,新闻发布主体、新闻生产模式、新闻叙述方式等的变化,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提供了问题与机遇。教材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以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必须坚守新闻学本位,处理本学科议题,对于职业精神与底线伦理等,应该在教材建设中有所体现。同时,必须凝练出具有国际认可度的中国新闻学理念。教材建设要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能够推陈出新,实现更迭,可以通过“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对于已有的、受到社会认可的较成熟教材,可以经过适当修订,通过遴选机制,加以吸纳;对于空白或重点领域教材,可以通过招标机制,利用公共资源和政府力量,解决市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两者结合,达到最优效果。教材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建设在线资源库,尝试新媒体形态,使教材的影响力得到更好地发挥。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姜飞教授认为,“中国新闻学”教材编写要实现学界与业界的深度合作,注重将“四个维度”作为新的出发点。一是“中国新闻学”教材的新受众主体已经诞生,教材建设要体现出忧患意识、主体意识、觉醒意识;二是立足于互联网、物联网、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三是基于为新闻提供新形式的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平台;四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新意识。姜飞教授提出,教材建设还需着重处理好以下六种逻辑关系。一是术语、概念和修辞三者的关系;二是观点、思潮和理论的关系;三是学术、学科和话语的关系;四是新闻传播学、社会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五是知识边界、学科边界和文化边界的关系;六是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关系。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单波教授指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新闻学,首先需要明确“中国新闻学”“面向世界、沟通世界”的定位,避免“中国新闻学”的窄化,发展具有情境性的新闻学,对全球新闻业发展进行情境化阐释,为全球新闻业的解释贡献力量。他认为,“中国新闻学”教材内容既要体现中国性,又要具有世界性和未来性,吸纳新技术的发展对新闻业带来的改变和新理念尤为重要。教材建设队伍则需要汇集中外力量,融通学界和业界专家,尤其是吸引具有全球眼光和深度参与中国新闻改革进程的专家加入教材编写团队中来。
中国传媒大学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隋岩教授认为教材建设工作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鉴于研究对象的快速变革,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及教材具有较强的变动性和发展性,这对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教材配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认为“中国新闻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和教材建设需要敞开胸怀,重视跨学科思维和全球化视野,当前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对象十分复杂且影响深远,因此需要借助管理学、统计学、舆论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重学科的方法和思维完善知识体系;同时,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文明互鉴的背景之下,“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应当面向世界,多元开放。此外,他指出教材创新性和科研创新性具有差异,教材既需要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也要吸纳前沿的科研成果。“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应当实现教材编写和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既不能以科研代替教材编写,也不能脱离科研编写教材。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李本乾教授认为中国新闻传播学教材建设要处理好六大关系,一是新和旧的关系,教材建设要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想,将国内国际最前沿的成果纳入到教材体系中。二是中与外的关系,教材建设要及时借鉴国际一流教材,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三是专与泛的关系,借鉴其他学科有用的知识和方法。四是特色与主流的关系,突出教材建设的中国特色与学校的学科特色。五是教学与实践的关系,高校教学应服务于业界实践,要对业界实践有引领作用。六是教材与讲义的关系,各高校是否也可以自编教材讲义,为教材编写打下前期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段鹏教授指出教材建设可以采取三种形式。一是改版的成熟教材,补充新鲜案例,按统一体例进行改编;二是由名家领衔全国专家共同撰写;三是挑选各高校已较为成熟的教材。此外,要把中央对于新闻宣传工作的最新指示精神融入到教材建设中。最后,段鹏教授指出,“中国新闻学”教材应该代表中国的气派、中国的体系,必须要有完整的理论建构,建议邀请一些外国专家做顾问,促使“中国新闻学”教材走向世界。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郑涵教授认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首先要关注包括概论、案例、技能训练等类型教材的深度,还需重视新闻学教材的读本系列。其次,强调教材的实用性,即新闻学概论应该与新闻实践相关。现在概论类教材中抽象概念和理论性阐述比较多,与新闻实践的勾连性较弱。所以,教材需加强与实践的紧密关联,做一些前沿的调查。再次,教材需要不断流动和更新,既要有纸质版,也要有电子版,电子版还要不断根据业界状况进行更新。最后,新闻学教材目前主要集中于概论、方法、史以及技能训练,尤其新闻史以往研究积淀深厚,教材建设是否可以考虑把一些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专家的专题类新闻史研究,纳入新闻通史研究中。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支庭荣教授着眼于走向全球、走向世界的视角。他认为,教材建设不应只在国内取得影响力,也要将教材推向世界,如何把“中国新闻学”教材的主流思想理论体系推向世界,首要就是硬输入,就是把中国的东西向世界其他国家进行传播,也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讲好理论故事。其次,能否考虑向世界推出一本,或者站在全球视野下的一本或几本,或一个系列的教材。再次,从话语竞争角度出发,比较“中国新闻学”与世界其他新闻学。最后,他指出教材建设不仅是中国已有的知识体系、教材体系的重建,同时也要带来世界范围的影响,包括推动“中国新闻学”教材多语种系列的出版。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教授指出,教材建设须向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业务和新闻分支学科四个方向发展,同时要界定前沿和经典,区别传统与现代。教材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在“中国新闻学”中发觉有利于世界整体新闻学发展的知识,所以这套教材要有横跨中西方思想和知识的视野。这需要在公认编写得很好的教材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同时相信在我国业界发展前沿基础上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具有世界性贡献。在具体操作方面,胡翼青教授认为要发挥教材基地的作用,成立一个能在教材招标方面行使委托课题模式的专家委员会,需要资深学者、资深主编把丰富经验和现状相结合,建设具有容错机制和开放性特点的新闻学教材。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张龙教授认为,教材建设应首要考虑教材的核心功能,即服务于课程及教学实践。因此,应基于“中国新闻学”教材面对的学情特点进行教材建设,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为目标。在此理念指导下,“中国新闻学”教材编写要符合三个需要:一是国家战略需要;二是媒体融合需要;三是教学创新需要。在此基础上,“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可考虑以下方式:在整体规划基础上,通过招标的方式进行教材建设,既可充分依托目前各高校的相关教材,也应充分考虑经典教材的翻新。落实到具体步骤,则需要优先建设国际新闻与传播等新专业教材,加强新闻写作、音视频制作、作品选读相关教材建设。“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应考虑教材和多媒体案例库、慕课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逐步做成一个面向学生进行讲授的“平台”。
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孙玮教授首先梳理了重新编写“中国新闻学”教材的前提,她指出,我们正处于人类文明的转折点,人类文明知识的生产范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是所有学科都面临的共同转变前提,具体到新闻传播学科,对学科范式转型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技术。其次,对于“中国新闻学”教材如何既实现中国本土化,又实现与西方的对话,孙玮教授提出三点建议:教材编写要实现新闻传播学知识范式的全面转型、要回应现实、要采纳各家之长转化。最后,对于“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的具体方法,她提出要联合专家做好教材建设的整体设想、要使用数字出版方式出版教材、要完善教材建设的制度性安排。
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廖圣清教授认为教材建设的必要性涉及四个维度:一、关乎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的建立;二、它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它涉及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四、它适应了新闻传播学学科教材代际更替的需要。就如何推进“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廖圣清教授认为:一、必须强化教材的属性;二、通过“中国新闻学”教材的建设反过来统领和推动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建设;三、教材建设应该遵循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原则。最后,廖圣清教授强调在强化教材的规范性和示范性的基础上,有必要出版“中国新闻学”教材英文版本,使教材能够代表中国,并走出中国,走向国际。
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米博华教授在会议结束时对各位专家同仁表示了衷心感谢。他指出,与会专家共同提到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本土化是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等观点,令人印象深刻。过去在业界和新闻工作实践中,我们对此认识不足,是多年来新闻传播学,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久久不能突破的一个重大课题。提倡本土化,不能排斥全球化,中国特色离不开世界人类文明的传统,这些观点在今天的研讨会上已经形成共识。教材基地将在教材建设中充分采纳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同时,努力做好组织、服务工作,聚合各位专家的智慧,更好地推进教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