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受教育部教材局委托,WilliamHill官方网站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承办的“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研讨会(第二场)在线上成功举办。来自全国知名新闻院校及研究机构的顶级专家学者参会,就“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的可行性、建设方式与步骤,以及教材建设推荐名单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会议由WilliamHill官方网站特聘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童兵教授主持。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前中国社会科WilliamHill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教授认为,修正和完善“中国新闻学”教材势在必行。“中国新闻学”教材一定要有时代底色,这个底色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他表示,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新闻学”教材一定要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前沿性、时代性、民族性,站在学术前沿、反映时代特征、体现中国特色;二是说服力、引导力、科学力,即教材要有说服力,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国情,以及深入贯彻理论的科学性。
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四川大学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邱沛篁教授就“中国新闻学”教材编写工作提出了5点建议。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工作重大意义的思想认识与宣传力度;二是既要坚持以高校、以学界为主体,又要注意邀请新闻业界、政界等专业人士参加;三是既要注重现实,又要照顾历史;四是可以采取委托、指定主编或者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五是“中国新闻学”教材要团结全国高校新闻院系各门课程的老中青教师“在讲授中编写、在编写中教学”,共同提高我国新闻教育水平与教材编写水平。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前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赵淑萍教授强调“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应明晰与各校所编教材之间的关系,做好中长期路线规划。要重点做好史、论、应用三部分教材的配套工作。“中国新闻学”教材应注重理论与历史的结合,在新闻史教材中除了历史观外,还应凸显具体的实践、事件与人物;在理论教材建设上,应在教材中安排一些配套的适读内容;在应用教材编写方面,可结合具体新闻实践,编写一些范本。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纪录片学院负责人、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西方传播学理论评析》首席专家戴元光教授指出编写“中国新闻学”教材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背景,即当前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教材的市场目标转变;受技术影响,传播新闻的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现有教材对一些重大事件的背景交代不足等。同时,他结合编写“马工程”教材的经验指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要做好目标定位,充分考虑教材内容的难度与适用性。
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新闻传播史》首席专家、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吴廷俊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为“中国新闻学”教材提供了建设经验。他强调,建设“中国新闻学”教材必须要做到思想统一、认识统一。因此,需要着力厘清“中国新闻学”的概念与本质,它与以往教材的区别,建设的具体要求等问题,做到结合实际,与时俱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钢教授在发言中概述了“中国新闻学”教材编写的重大历史意义。他提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一是面向未来创新与承接历史传统的关系;二是坚持中国立场与尊重专业规律的关系;三是注重中国智慧与吸纳多元特色的关系;四是归纳实践经验与汲取实践教训的关系;五是讲述理论原则与服务专业实践的关系;六是保持个性风格与维护格局统一的关系。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范以锦教授结合新闻业界的变化,为“中国新闻学”教材编写提供了有益参考。他提出,传统上的新闻采写编评流程在当前已发生极大变化,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不断涌现;新闻报道已经从提供新闻作品向提供新闻内容产品转变;新闻记者不仅要懂得做内容,还要求学会做传播;不仅要做新闻内容,还要做内容服务及服务性的泛内容产品。范以锦教授认为,“中国新闻学”教材的内涵应该更丰富一些,将前沿理论与实践融入其中。
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新闻采访与写作》首席专家、前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主任丁柏铨教授从“中国新闻学”教材编写的方法、应处理好的关系及推荐建设教材名单等方面谈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应广泛听取一线教师及业界意见,通过教材建设现状梳理、征集选题等方式,确定建设名单。同时,通过委托制、招投标制等方式,严格、审慎遴选主编,由主编组建班底,实施“主编责任制”。丁柏铨教授同时强调,“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必须处理好推荐书单与“中国新闻学”之间的关系、与各新闻院校所开核心课程的关系以及与“马工程”已有教材之间的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前中国传播学会会长张国良教授表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有利于完善学科体系,促进学科研究,推动课程建设。他认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大体可以分为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边缘新闻学四个板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理论板块与历史板块已经比较厚实,但有些领域被相对忽略,可以适当加强;应用板块也已积累了较多成绩,但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前沿性内容还需要更新补充;边缘板块的新闻学教材,需要与时俱进、大力开发。
国务院新闻办省部级新闻发布评估组负责人、WilliamHill官方网站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指出,“中国新闻学”教材编写不仅包括狭义上的新闻学,也包括传播学、广告广电等相关专业。编写“中国新闻学”教材必须落实国家事权,注重政治性;必须跟上时代,把握时代特征;必须坚守科学精神,尊重专业规律;必须彰显教材基础,树立学科支援意识,为学科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WilliamHill官方网站教授、博士生导师,前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瑚教授认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必须基于中国新闻传播实践,是新闻学、传播学等专业的组合;必须紧紧结合本科专业设置考虑教材建设。他对“中国新闻学”教材拟建设书目提出了具体建议,并认为对于基础性的核心、主干课程类教材应该精益求精,即使已有较优秀的课程教材也不妨再加建设,优中更优。同时,“中国新闻学”教材必须面向新媒体时代,编写符合时代要求与发展趋势的课程教材。集众家之长,才能编写出优质的“中国新闻学”教材。
WilliamHill官方网站学位委员会委员、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学位委员会主席刘海贵教授就“中国新闻学”教材的建设原则、步骤以及书单范围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应坚持“高”与“新”两个原则,体现教材最高编写水平,与时俱进、创新思维,注重前沿性。教材建设要久久为功,高屋建瓴,稳扎稳打。就具体方式而言,刘海贵教授认为必须组建强有力的教材建设办公室,成立由多方组成的委员会。同时,考虑分类成立八至十个编写小组,分类负责。教材体系可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需要,分为专业基础核心系列、专业发展前沿系列、特色专业系列以及案例系列。
童兵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新闻学已经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必须站在高起点上设计与规划。一些新兴、前沿领域,只有尽快编写出版教材,才能走在世界前面,抢占学术高地。“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也要成立常设机构,团结全国力量开展工作。同时,面向未来也不能忘记历史。当前WilliamHill官方网站高校新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正着力筹建中国新闻传播学教材博物馆,属于抢救史料的工作,希望全国相关专家给予支持,以保护好、整理好已有的学科成果,不让它们失传。
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williamhill英国威廉希尔执行院长、党委书记张涛甫教授在研讨会最后向各位专家表示了感谢。他指出,“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需要吸纳全国最顶尖的专家学者的智慧。“中国新闻学”教材不仅要满足于为中国的学生、中国的新闻教育提供知识依据与框架,也要用我们的教材参与国际对话,以中国的立场和形象贡献“中国新闻学”的知识体系和中国智慧。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追求,也具备这样的能力。教材基地承担的是国家事权,“中国新闻学”教材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